不同國家生活垃圾量由于統計口徑不同、甚至數據來源的主渠道也可能存在很大差異,實際并沒有可比性,歐洲也不例外。簡單的比較,有可能得出可笑的結論。從歐盟公布的統計數據看,如果比較羅馬尼亞與德國,一個是經濟不發達國家,一個是經濟發達國家。2016年羅馬尼亞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最少,人均只有261千克,垃圾回收利用率也是比較低的,只有15%。而德國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是627千克,是羅馬尼亞2.4倍,盡管德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高達67%,這一指標常常被人拿來津津樂道,卻忘了如何統計出來的,德國把在進入垃圾焚燒廠的生活垃圾量統計為垃圾焚燒,把間接進入垃圾焚燒廠的生活垃圾都統計為回收利用,例如,包裝垃圾桶收集的包裝垃圾全部統計為回收利用,實際上分類包裝垃圾有很大一部分還是要到垃圾焚燒廠進行焚燒處理。以2016年的統計數據看,直接焚燒量1600多萬噸,實際焚燒量2500多萬噸,實際人均焚燒量超過300千克。如果簡單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差距來要求羅馬尼亞來改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水平似乎很有道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2016年羅馬尼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只有15%,不到德國的四分之一(德國2016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為67%),但羅馬尼亞人均生活垃圾填埋量只有230千克,而德國實際人均生活垃圾焚燒量超過300千克,人均生活垃圾填埋量如此低國家比人均焚燒量如此高的國家還有更大回收潛力,這不是荒唐嗎?
實際上,對于經濟不發達國家的生活垃圾量統計數據往往也不是計量的,而是估算的,存在很大誤差。比如從下面歐盟生活垃圾量統計數據看,從1995年到2016年,保加利亞人均生活垃圾從694千克(1995年),下降到404千克(2016年),下降41.8%排在第一,真的是保加利亞垃圾減量化取得的成果嗎,顯然不是,恐怕主要原因生活垃圾量早期沒有計量統計,而是根據垃圾車估算的虛高數據,國內外都是如此,生活垃圾沒有計量稱重時按照車噸位估算,高估30-50%是常見的事。受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生活垃圾收集量沒有實現全覆蓋,也對數據產生很大影響,如希臘、馬耳他等人均生活垃圾量從1995年到2016年增加了60%以上,當然不是這些國家人均消費水平的變化造成人均生活垃圾量大幅度增加,而是早期的生活垃圾量數據沒有全覆蓋,而計算人口則采用國家的全部人口。
從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等人均生活垃圾量的數據看,人均生活垃圾量近20年基本穩定,變化很小。
生活垃圾量的統計數據需要搞清楚統計途徑,只有全覆蓋、全稱重計量,數據年度差異變化才可能小,只有同口徑才有可比性。即使從歐盟這樣的經濟體,生活垃圾量的統計數據實際存在很大差異,簡單的比較推理往往沒有意義,還可能是錯誤的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