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購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截至2018年底,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6.1億,占網民比例達73.6%。
2018年中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達70198億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8.4%。網絡購物發展早期,以淘寶網為代表的網購平臺以C2C模式為主。隨著消費者品牌意識逐漸提升,以天貓和京東為代表的B2C模式,在網上零售市場中的占比持續提升。
據快遞業“十三五”發展指標,2020年我國的快遞量將達到700億件,人均快件從2000年的0.01件增長到2020年的約50件。為了防止包裹在運輸過程中被損壞,須對包裹進行必要的包裝。因此,隨著快遞件數迅猛增長,也產生了大量的快遞包裝廢棄物,并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中國快遞行業蓬勃發展
近年來,我國快遞行業在電子商務的帶動下呈現井噴式發展。“十二五”期間,國內快遞業務量連續5年(2012-2016年)保持50%左右的高速增長。2017年開始,我國快遞業務量增長開始放緩,為28%。2018年全國快遞業務累計完成507億件,增長率為26.6%(見圖1-1)。據快遞業“十三五”時期發展指標,2020年我國的快遞量將達到700億件,人均快件從2000年的0.01件增長到2020年的約50件。隨著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相關環保問題漸顯突出。大量的快遞包裝材料若最終變成垃圾,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會產生較大的環境影響。
快遞包裝產生特征
我國快遞包裝以瓦楞紙箱和塑料袋為主。根據本項目組調查研究(詳見圖1-2),紙箱類快遞包裝約占44.03%(按件數計),塑料袋類包裝約占33.5%,套袋紙箱約占9.47%,其他包裝材料主要是編織袋(不包括快遞中轉編織袋)、泡沫箱和文件袋等;
瓦楞紙箱是主要的快遞包裝材料,其中占絕大比例的是中等和小規格紙箱,分別為34.9%和47.49%(詳見S1-1列表)。塑料袋使用量僅次于瓦楞紙箱。對于塑料袋類快遞包裝,約占件數比例的73%是由廢料直接再生,一般呈現灰色或黑色;約25.6%由廢料和少量原生料混合生產,一般呈現黃綠色;而完全由原生料(PP或PE等)生產的純白色快遞包裝塑料袋僅占1.5%。
快遞包裝材料主要包括瓦楞紙箱,塑料袋,膠帶,快遞運單以及填充物等。瓦楞紙箱快遞包裝的平均質量是329g,其中瓦楞紙304g,填充薄膜塑料16.8g,塑料膠帶2.7g,運單紙4.5g,膠帶芯廢棄量為0.22g(以上數據都已依據材料規格加權處理)。其他包裝類型所含不同組成的質量分布參見圖1-4。
本研究采用物質流分析方法,研究表明,我國各類快遞包裝材料消耗量從2000年;的2.06萬噸增長到2018年的941.23萬噸。若不施行有效的措施予以控制,依當前快遞行業的發展趨勢,2025年我國快遞包裝材料消耗量將達到4127.05萬噸,帶來龐大的資源負擔和環境壓力。按照材質類型,可將快遞包裝材料分為紙質類和塑料類。2018年我國共消耗紙質類快遞包裝材料856.05萬噸,占快遞包裝材料的90.95%,塑料類包裝材料85.18萬噸,占快遞包裝材料的9.05%。
紙類包裝材料以瓦楞紙為主,占比達96.18%,其他紙類材料包括運單和文件袋封套,以及間接包裝材料膠帶芯,合計占比3.82%。2018年我國快遞行業瓦楞紙消耗量達823.3萬噸,快遞運單18.71萬噸。其中,快遞運單又分為電子運單和傳統運單。傳統運單一般有四聯,重量約為7.5g。電子運單的重量約為傳統運單的32%。2018年我國的電子運單使用率約為70%,傳統運單為30%。若將電子運單的使用率提高到90%,將節約5萬噸運單用紙(詳見圖1-5)。
塑料類包裝材料主要包括塑料袋薄膜(不包括珠光袋和填充薄膜塑料)、編織袋、泡沫箱、珠光袋、膠帶和填充塑料等,其中普通塑料袋薄膜占比最高,質量占比達62.90%。對于快遞塑料袋薄膜,約占質量比例的80%是由廢料再生的。而且很多再生料來源不明,其生產過程中會造成一定環境污染,且可能對接觸該類包裝材料的消費者和快遞員的身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目前,國內尚未出臺關于快遞貨物及對應包裝規格的標準,很多賣家傾向于用相對較大的紙箱或快遞袋進行貨物包裝,并在包裹中添加過多填充材料,例如氣泡袋、氣泡柱等,這些填充材料回收難度大且價值較低。2018年我國填充塑料袋(氣泡袋/氣泡柱)消耗量達15.85萬噸。為確??爝f在分揀以及運輸過程中不受損壞,許多快遞使用膠帶進行輔助包裝?;诒卷椖空{查結果,紙箱類包裹膠帶纏繞量約為1.5-2米,大多存在過度纏繞的現象。2018年快遞消耗膠帶總長度超過398億米,重量達到8.1萬噸,間接消耗膠帶芯4.4億個,合計2.1萬噸,詳見圖1-6。
對于塑料類包裝材料,由于其回收價低,回收渠道不健全,絕大多數進入了生活垃圾中,給環衛行業帶來很大壓力??傮w而言,我國快遞包裝消耗的紙質和塑料材料已逼近千萬噸級并仍在迅速增長,快遞包裝帶來的經濟和環境代價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