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發電產業,一邊享受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一邊享受著環保固廢處理補助,投資商將其視為黃金產業。一般來講,投資垃圾發電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因此為了搶奪項目,投資商不惜花費巨額成本,在全國掀起圈占垃圾資源運動。
十一五以后,我國的垃圾發電開始高速增長,到了十三五期間開始到達巔峰。一個城市垃圾焚燒發電項項目,往往會引來十多家企業競標。
垃圾發電項目的資源畢竟有限,建一個少一個。為了將項目收入囊中,投資公司不惜采取低價競標,惡意競標,從而破壞了產業規則。
低價競標、重資產投資帶來的惡果,往往是低成本的運維。垃圾焚燒電廠違規排放引發的環境問題,一直被民眾所詬病。
決策機構對于推動垃圾焚燒發電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一直在出臺相關政策。從核減補貼到此次的生物質發電建設運行方案,相信將會遏制垃圾發電投資的勢頭。
生物質發電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發布,意味著十四五之后,增量項目將不再享受國補,這對于垃圾發電來說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一個垃圾發電項目盈利的主要模式就是發電和固廢處理,0.65的電價如果被取消,那么項目的盈利將大打折扣。垃圾發電屬于重資產投資,不再保持補貼電價,意味著投資的回收期將增加。因此,投資商在選擇項目上,將不再盲目。
不過經過最近十年的發展,我國垃圾焚燒行業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已經形成一批具備全國或者區域競爭優勢的公司。這些公司在資金、技術和運維上,逐步形成了對產業的壟斷和引領,而且抵抗政策風險的能力遠遠強于農林生物質發電企業。國補退坡給予生物質發電產業5年的緩沖,這對垃圾焚燒發電投資商來說足夠了。五年之后,我國絕大部分城市的垃圾資源將被瓜分完畢。
總的來說,三大部委聯合發布的生物質發電建設運行實施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將遏制垃圾發電投資勢頭,但是垃圾發電產業前景依然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