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第75號)
《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已由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于2020年11月27日修訂通過,現將修訂后的《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20年11月27日
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管理條例
(2015年9月25日廣東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2020年11月27日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修訂)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城鄉生活垃圾管理,控制污染,保護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于本省行政區域內城鄉生活垃圾的源頭減量、投放、清掃、收集、運輸、處理及相關管理等活動。
本條例所稱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
第三條 城鄉生活垃圾管理堅持政府推動、城鄉統籌、屬地管理、全民參與、因地制宜、簡便易行的原則,實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控制和管理。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城鄉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城鄉生活垃圾管理目標,落實城鄉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投放、清掃、收集、運輸、處理的保障措施。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本區域內城鄉生活垃圾的管理工作。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分類投放等的組織、宣傳、引導工作。
第五條 省人民政府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負責指導全省城鄉生活垃圾的管理工作。
地級以上市、縣級人民政府環境衛生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城鄉生活垃圾的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指導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和村莊保潔長效機制建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生態環境、商務、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協同做好城鄉生活垃圾管理的相關工作。
第六條 本省推行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統,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有效覆蓋,推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第七條 產生生活垃圾的單位、家庭和個人應當依法履行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投放義務,承擔生活垃圾產生者責任,按照規定繳納生活垃圾處理費。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生活垃圾減量、分類意識,教育引導社會公眾養成生活垃圾分類習慣,鼓勵公眾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監督活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應當把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分類、回收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等知識作為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內容。
各類媒體應當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公益宣傳。
第九條 鼓勵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示范和監督等活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可以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引入社會組織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活動。
第十條 鼓勵和支持城鄉生活垃圾分類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先進技術推廣和科學普及,為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提供科技支撐,提高生活垃圾分類效益。
第二章 源頭減量
第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涵蓋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的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機制,鼓勵使用可再利用、可再生、可降解等有利于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產品,減少生活垃圾的產生量,促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
第十二條 鼓勵通過樹立先進典型、積分兌換等獎勵方式,支持單位、家庭和個人回收利用可回收物,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
第十三條 生產者、銷售者應當執行國家和省關于限制產品過度包裝的標準和要求,避免包裝材料的過度使用,減少包裝廢棄物的產生;對列入國家強制回收目錄的產品和包裝物按照規定予以標注,并進行相應的回收和處理。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商務、郵政等主管部門應當促進外賣、快遞等包裝物的減量化和循環再利用。
電子商務、外賣、快遞等行業應當優先采用可重復使用、易回收利用的包裝物,優化物品包裝,減少包裝物的使用,并積極回收利用包裝物。
鼓勵運用計價優惠等方式引導消費者使用綠色包裝和減量包裝。
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商務、市場監管等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果蔬生產基地、農貿市場、菜市場、超市等場所的管理,組織凈菜上市。
第十六條 旅游、住宿等行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推行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
餐飲服務單位應當提示消費者適量點餐。倡導餐飲服務單位不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餐具。
第十七條 依法禁止、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
鼓勵和引導減少使用、積極回收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廣應用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產品。
第十八條 國家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和使用財政性資金的其他組織應當帶頭使用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有利于保護環境的產品、設備和設施,減少使用一次性辦公用品,推廣無紙化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