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具有壯鄉特色的宣傳資料,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活動……今年年初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創新宣傳形式,結合本地特色,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活動,讓垃圾分類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讓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
“我是藍桶藍兜兜,紙塑金屬我回收,再生利用聚資源,布料玻璃別亂投……”在南寧市玉洞小學,孩子們正在用白話唱誦關于垃圾分類知識的童謠。
白話是南寧本地方言,白話童謠傳唱是玉洞小學的特色教育。今年6月,玉洞小學編寫了垃圾分類白話童謠,并錄制了情景劇,不僅要求師生在學校傳唱,還要求老師把相關視頻發到班級微信群里,讓家長和學生一起學唱,向每一個家庭普及垃圾分類知識。
“我們全家都會唱。”玉洞小學三年級學生黃湘懿說,學習垃圾分類知識后,他們家添置了分類垃圾桶,廚余垃圾用一個桶,其他垃圾用一個桶,可回收物被收集起來拿出去賣掉,若有有害垃圾則會在第一時間將其投到小區的有害垃圾桶里。
如今,玉洞小學在每個教室門口都放置了一個二分類垃圾桶。學??倓仗幐敝魅侮愩鼭嵳f:“目前,大部分同學都能做到正確投放。”
因為宣傳效果好,節奏感強、接地氣的白話童謠,被推廣到了玉洞小學所在轄區的各社區播放。此外,還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良慶區科技創新云服務平臺、良慶教育公眾號、良慶垃圾分類公眾號等平臺上進行推廣,點播量已超20萬人次。
如今,南寧市有很多家庭通過學習白話童謠增強了生活垃圾分類意識,也有很多家庭在有趣的游戲中體會到了推進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
“玻璃瓶屬于什么垃圾?”“我知道!玻璃瓶屬于可回收物。”在柳州市金沙角小區的垃圾分類宣教基地,柳州市城中區生活垃圾分類辦開設的小講堂,吸引了附近學校的220名師生和部分居民前來學習。
基地設有“知識普及區”和“互動體驗區”兩個部分。在“知識普及區”,講解員以現場講解與游戲互動相結合的形式,介紹了垃圾分類的益處、分類方式及處理流程;在垃圾分類VR(虛擬現實)體驗區,宣教基地以先進的VR設備,真實模擬了生活垃圾分類的全過程,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讓市民們在快樂游戲中快速準確地學會垃圾分類的方法。
金沙角小區物業服務公司保潔主管韋鳳銀介紹說,去年剛開始推行垃圾分類時,從居民家里扔出來的垃圾,大部分都是混裝混投,現在業主在家里就將垃圾分類打包好,再下樓分類投放到收集亭的各類桶中?;焱秮y投現象減少后,垃圾投放點附近的臭味消失了,蒼蠅和老鼠也不見了,小區的環境變得更好更宜居了。
據了解,在廣西,也有一部分城市在探索“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引領整個社會”的聯動新機制。前不久,河池市在市直屬機關幼兒園開展的“環保寶寶、環保媽媽”活動中舉辦了寶寶時裝秀,讓小朋友穿上家長利用塑料袋、報紙、編織袋等制作的服裝登臺走秀,引導大家踐行垃圾分類、共建文明城市。
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經過一年的宣傳發動,此前大部分市民對于實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的重要意義、相關政策和知識了解不深、掌握不透以及不理解、不支持、不愿主動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越來越多的市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垃圾分類行動中來。下一步,廣西將在加快垃圾分類設施體系建設、完善工作機制的同時,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工作,努力營造人人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濃厚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