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和新興業態發展,以快遞包裝、外賣餐具為代表的新型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費量持續快速上升,塑料污染問題也逐步上升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
為進一步加強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近日,由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印發的《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正式實施。
一、廣泛征集各界意見,實施前進行修改。
從11月10日至12月9日,首都之窗網站和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網站對《行動計劃》(征求意見稿)進行了為期30天的公開征集意見。期間,個人、企業、行業協會、公益組織等社會各界積極建言。
意見建議普遍認為治理塑料污染對北京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建議涉及行業領域廣泛,包括餐飲、電商、外賣、學校、社區等,內容主要集中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禁限措施上,充分體現了全社會對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關注。
結合意見建議,行業管理部門逐條進行了研析,對《行動計劃》進行了部分修改。例如——
餐飲業塑料污染治理部分,考慮到餐飲企業咖啡攪拌棒庫存消化和替代產品采購周期實際情況,將禁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咖啡攪拌棒的時間調整為2021年6月底,增加6個月的緩沖期;同時吸管替代措施增加可重復使用吸管,調整為鼓勵餐飲企業“使用符合相關衛生、安全標準的直飲杯、可重復使用的吸管等替代一次性塑料吸管”。
農業生產塑料污染治理部分,增加了“加大對農業投入品中塑料制品的監督管理力度”措施等;
建立重點用塑單位報告制度部分,增加了“電商、外賣等平臺企業一次性塑料制品減量替代方案執行情況須向社會發布”措施;
綠色學校創建部分,增加“落實國家有關要求,減少塑料書皮等非必要塑料制品使用”措施。
二、充分考慮城市特點,提出三階段目標。
《行動計劃》充分考慮北京市塑料制品消費型城市特點,充分考慮方便群眾生活,著力抓好“一控、一減、兩促進、三個一批”——
“一控”即嚴控塑料廢棄物向環境泄露;
“一減”即減少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
“兩促進”即促進替代技術和替代產品供給、促進塑料廢棄物分類回收和循環利用;
“三個一批”即禁止限制一批難回收、易泄露的一次性塑料制品生產、銷售和使用;循環推廣一批新型包裝和物流載具,建立健全高效回收體系;協同治理一批塑料污染突出的重點場所和沿線,建立塑料污染治理制度體系。
《行動計劃》提出了三階段目標——
第一階段到2022年
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標準體系初步建立,重點領域塑料污染治理措施全面實施,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充分發揮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示范引領作用;
第二階段到2023年
全市重點場所、重點沿線塑料污染基本消除,重點用塑單位報告等基礎性制度基本建立;
第三階段到2025年
塑料污染治理制度全面建立,科技支撐體系更加完善,低塑生活的良好社會風尚基本形成,努力成為國際超大型城市塑料污染治理典范。
三、從十方面提出治理塑料污染的具體要求
具體來說,《行動計劃》從以下十個方面提出了北京治理塑料污染的明確要求——
(一)發揮北京冬奧會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
以舉辦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制定并組織實施北京冬奧會落實塑料污染治理的工作方案;廣泛傳播北京冬奧會治塑理念,推廣復制成熟經驗、技術和產品,引領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向國際最高標準看齊。
(二)禁止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
到2020年底,全市范圍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簽,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到2022年底,全市范圍禁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
(三)推動六大重點行業塑料污染治理
聚焦餐飲、外賣平臺、批發零售、電商快遞、住宿會展、農業生產等六大重點行業,強化減塑力度,嚴控一次性塑料制品向自然環境泄露。
1、對于餐飲業
要求到2020年底,全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區外賣(含堂食打包)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建成區、景區景點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1年6月底,全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咖啡攪拌棒。
2、對于外賣平臺
鼓勵外賣平臺在點單環節設置“無需餐具”等選項,并給予積分等形式的獎勵。鼓勵外賣平臺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發放平臺“專屬綠色優惠券”等引導消費者選擇。
3、對于批發零售
要求到2020年底,北京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零售業門店(含門店或電商提供的零售配送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3年底,北京市建成區集貿市場塑料購物袋全面實現集中購銷。到2025年底,北京市建成區集貿市場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