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系統謀劃、全力落實,聚焦關鍵、全鏈提升,法治保障、全程管理,示范帶動、全域推進,廣泛發動、全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2020年12月10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廣州市召開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
一、強化組織領導,全力抓實抓細垃圾分類工作
高位統籌加強頂層設計。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多次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貫徹落實意見。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會,省委書記出席會議并全面動員部署,全省3.8萬余人參會。省人大常委會針對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條例》執法檢查,并及時啟動修法工作。省委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省《政府工作報告》、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等都將垃圾分類列為重要任務。省政府成立由省長任組長的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21個地級市均成立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印發實施方案,召開推進會,加大推進力度。
上下聯動壓實各級責任。針對區域發展差異,指導各地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垃圾分類工作機制。省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主動靠前,在政策宣傳、源頭減量、資源回收利用等領域協同部署推進。各地落實主體責任,建立“以塊為主、條塊結合”的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機制。
黨建引領破解治理難題。探索建立“黨建+”垃圾分類模式,以社區為著力點,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以鎮街網格化管理體系為基礎,構建社區黨組織、居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志愿者、居民等廣泛參與的社區治理共同體。將垃圾分類納入黨員回社區報到服務事項,黨員、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帶頭先行,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垃圾分類正逐步從基層治理難點變成撬動社區治理的有力支點。
二、聚焦關鍵環節,完善提升全鏈條垃圾分類體系
著力建立簡便易行的分類投放和收集體系。加強技術指導,及時編制垃圾分類投放與收集設施設置指引、主要場所垃圾分類工作指引,指導各地科學合理設置投放點和收集容器,規范作業程序,完善配套措施,讓群眾分得明白、分得方便。
著力建設完善匹配的分類運輸體系。根據前端分類收集和末端處理能力情況,逐步配置專用垃圾收運車輛,科學布局并及時升級改造垃圾壓縮站、轉運站等設施,提升機械化作業水平和分類收運能力。
著力建設能力充足的分類處理體系。截至2020年10月,全省已建成生活垃圾處理設施167座,總處理能力為14.32萬噸/日。已建成25座規?;惺綇N余垃圾處理設施和一批小型處理項目,總處理能力0.8萬噸/日。全省實際焚燒和生化處理垃圾占比達67.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9.95%。2016年以來,全省新建72座其他垃圾處理設施、22座廚余垃圾處理設施,新增處理能力8.7萬噸/日,現有處理能力是“十二五”期末處理能力的2.5倍。
著力推動源頭減量和資源循環利用。探索“引導”和“倒逼”機制,制定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實施意見,建立快遞包裝綠色治理任務臺賬,開展“限塑”專項整治行動。18個地級市建立源頭減量機制,重點推進快遞、旅游、餐飲、制造等行業源頭減量。建設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全省經商務部業務統一平臺備案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超過5100家,供銷系統建成再生資源城鄉回收站點4849個、分揀中心64個。
三、突出示范創建,形成全域推進良好態勢
整體安排、分類推進。按3個層次分類施策,因地制宜推進垃圾分類,不搞一刀切。廣州、深圳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法規政策和標準技術體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逐步完善。珠三角地區其他城市均已建成廚余垃圾處理示范項目,初步建立大件垃圾和園林垃圾收運處理體系?;洊|、粵西和粵北地區城市垃圾分類工作體制機制逐步完善,支撐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典型引路、示范帶動。廣州市通過建立“全鏈條提升、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家里分好類、定時拎下樓、定點精準投”機制,提升垃圾分類工作質量。深圳市實行“大分流、細分類”垃圾分類法,并通過“蒲公英計劃”提高社會公眾垃圾分類意識。東莞市通過“行走東莞”活動,推進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通過總結推廣示范片區、先行地區經驗,切實發揮典型引路、示范帶動作用。
城鄉統籌、以城帶鄉。借鑒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有效做法,印發農村垃圾分類實施方案,穩妥推進農村垃圾分類工作,加快建立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在珠三角地區城鎮化率較高、條件較為成熟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6市,試點推行垃圾分類城鄉一體化制度,初步形成“戶投放、村收集、鎮轉運、市縣處理”的垃圾分類處理模式。
齊抓共管、合力推動。省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協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省委宣傳部建立垃圾分類宣傳聯席會議制度;省財政廳設立垃圾分類專項資金,2020年投入1.3億元對經濟基礎薄弱城市進行獎補;省生態環境廳大力推進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理設施建設;省商務廳制定專門方案推進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兩網融合”。
四、夯實法治基礎,健全全程管理長效機制
強化法治剛性約束。新修訂的《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于2020年11月27日經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將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進一步強化城鄉統籌、源頭減量等剛性約束。廣州、深圳、珠海等6個地級市出臺垃圾分類相關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其他10個地級市正在制訂相關法規規章,垃圾分類法治保障體系正在加快形成。
完善政策配套體系。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明確“全程怎么分、城鄉怎么統、設施怎么建”等關鍵問題。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針對各地反映集中的重點難點問題,聚焦全程分類體系建設關鍵環節,制定餐廚垃圾處理指導意見、垃圾分類示范創建指引、評估辦法等配套政策,強化全方位、全流程技術支撐。
健全督導評價機制。將垃圾分類納入省督查考核年度計劃,牽頭部門組成5個聯合檢查組,省政府督查室參與,開展垃圾分類專項檢查。對珠三角地區其他城市和粵東、粵西和粵北地區城市設定不同的指標評價體系,每季度分層次評估,及時向地級市政府通報結果,層層傳導壓力。評估排名與省級垃圾分類專項資金分配掛鉤,加大獎補支持力度。
五、廣泛宣傳動員,構建全民參與共治格局
全面宣傳發動。廣東廣播電視臺、南方網、“學習強國-廣東學習平臺”等媒體或網絡平臺積極開展全方位、立體式宣傳,推出垃圾分類宣傳報道8.2萬條(次),原創稿件、網評、融媒體產品1.2萬余篇(條)。
精準教育培訓。將垃圾分類作為市委書記(縣委書記)和市長(縣長)城建專題研究班培訓課程,邀請專家專題授課。舉辦全省垃圾分類培訓會,重點對各地主管部門負責同志進行培訓。組建省垃圾分類培訓學院,針對基層垃圾分類管理者、環衛作業人員、物業服務企業人員、志愿者等精準培訓。大力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全省創建省級校園垃圾分類教育基地87所。
助力疫情防控。把垃圾分類融入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大局,發布生活垃圾處理、廢棄口罩管理指引。在垃圾分類區域,實行“樓層撤桶+定時定點”投放模式,有效切斷病毒傳播途徑。各地垃圾分類基層社區宣傳員、監督員、志愿者、黨員先鋒崗直接轉化為社區疫情防控的中堅力量。